一、教育行政机构演变
1950年1月,设立双流县人民政府文化教育科。
1962年11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文教办公室规定:各专、市、县人民政府文教行政机构一律统称“文教科”;各专、各专、市、县人民政府文教科应负责全面地领导当地教育、文化及艺术工作。
1958年10月,文教科与卫生科合并,称文教卫生局。
1962年,撤文教卫生局,分设文教科和卫生科。
1967年2月,成立双流县生产指挥部文卫办公室,管理全县文化教育工作。同年5月,改由生产指挥部宣传管理全县文化教育工作。
1969年,由双流县革命委员会政工组学校组管理全县学校教育和招生工作。
1970年7月,撤销双流县革命委员会政工学校组,成立双流县文教局革命委员会。
1973年12月,撤销双流县文教局革命委员会,成立双流县文教局。
1975年,撤销县文教局,复置“双流县文教革命委员会”。
1975年至1978年8月,县文教局局长、副局长与“局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同时并存。
1978年8月,撤销双流县文教局革命委员会,恢复双流县文教局。
1982年,改双流县文教局为双流县文化教育局。
1990年8月20日,按双流县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撤销双流县文化教育局的通知》(双机编发[1990]35号),组建“双流县教育委员会”和“双流县文化局”。
2001年11月,根据市县机构改革方案,“双流县教育委员会”改称“双流县教育局”至今。
二、机关内各科室成立及其演变情况
1950年,设双流县人民政府文化教育科。设科长1人,科员2人。
1952年12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文教办公室规定:“各专、市、县文教行政机构一律称文教科,应负责全面地领导当地教育、文化及艺术工作”。
1978年,县文教局增设股室。设有人事股、教育股、计财股。
1981年1月,各区(片)设文教组,调配文教干事,负责管理区(片)范围内文化教育事宜。
1984年6月,县文化教育局制定《局机关工作职责和岗位责任(细则)》。设办公室、工农教育办公室、人事股、教育股、计财股、勤工俭学股、文化股。
1985年2月,县文化教育局改股为科。设办公室、人事科、文化科、教育科、成人教育科、计划财务科、勤工俭学科。
1992年3月,按机编发(1990)46号和双机编发(1991)3号《关于确定县教委内部机构人员编制的通知》,县教委内设副局级的八科三室。即计划基建财务科、人事科、初等教育科、中等教育科、成人教育科、职业技术教育科、政工保卫科、勤工俭学科、办公室、督导室、大中专招生自学考试办公室等。
2001年11月,根据成都市机构改革编制委员会《关于印发<双流县机构改革方案>的通知》(成机编〔2001〕20号)和《中共双流县委双流县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双流县机构改革方案>有关问题的意见》(双委发〔2001〕67号)文件精神,“双流县教育委员会”更名为“双流县教育局”作为主管教育事业和语言文学工作的政府机构,下设办公室、人事科、计财科、中等教育科、初等教育科、政工科、成教科七个职能科室,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挂靠县教育局。
三、各科室设置及其职能
1、办公室:负责调查了解国家教育方针和有关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掌握局机关及系统的全面情况,负责局机关文秘、信息、文电处理、来信来访、协调、督办等行政管理和后勤服务工作,指导全县教育系统档案工作,办理人大、政协提案、议案,牵头编写教育材料等。
2、人事科:负责学校内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工资福利;负责本县教育系统内部干部调配、任免、奖惩、考核、职称评聘以及学校领导班子建设;负责师范院校毕业生分配和教师队伍管理及审定学校内部机构改革方案。
3、计划基建财务科:负责编制教育发展计划、经费预决算和基本建设计划;负责教育统计、分析和学校危房改造工作;负责教育系统和直属单位的审计工作;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教育系统的收费标准。
4、中等教育科:负责制定和指导和指导两类高中教育规划,并负责其教育、教学、学籍管理和招生工作。
5、初等教育科:负责制定和指导实施义务教育规划,负责初中和小学招生、教育、教学、学籍工作,管理幼教和特殊教育。
6、政工保卫科:负责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理论研究工作,联系协调学校的治安保卫工作;负责全县教育系统宣传和评优工作;负责全县各类学校的体育卫生工作和艺术教育工作;负责中小学共青团工作;负责“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评选工作;负责全县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
7、成人教育科:负责成人教育统计、教学、学籍管理及岗位培训,负责继续教育和农民教育、扫盲工作、管理社会力量办学等。
8、督导室:受县政府的委托,监督、检查、了解县教育局、各(乡)镇政府的教育工作和学校贯彻教育方针、政策情况,评估、指导教育工作,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提建议和意见。
9、双流县大中专招生自学考试办公室(设在县教育局内):负责组织大学、中专(含成人高校、成人中专)招生工作,组织和管理高等教育和中专的自考工作。
四、人员编制
根据双流县机构编制委员会,双机编(1990)46号《关于确定县教委内部机构和人员编制的通知》,核定为50人(含工人3名),其中15人由县财政在行政经费中列支,其余人员由县财政在事业经费中列支。
2001年机构改革后,按照双流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双流县教育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教育局机关下设下设办公室、人事科、计财科、中等教育科、初等教育科、政工科、成教科七个职能科室。教育局机关行政编制24名,其中局长1名,副局长3人,科室领导职数8人,机关后勤服务人员事业编制3名。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挂靠县教育局。
五、历任双流县教育局机关领导和科室负责人名单:
(一)历任局机关主要领导
设置时间 | 机关名称 | 职务 | 姓名 | 籍贯 | 任职起止年月 | 备考 |
1950年 | 文化教育科 | 科长 | 周继丰 | 双流 | 1950.4-1950.6 | 原双流 |
兼管 | 孔宪卿 | 山西 | 1950.6-1952.9 | |||
科长 | 罗碧光 | 双流 | 1956.4-1957.4 | |||
军事代表 | 张立三 | 山西 | 1950.3-1951.3 | 原华阳 | ||
1958年 | 文教卫生局 | 局长 | 王蕴惠 | 山西 | 1958.10-1962.12 | 原双流 |
副局长 | 徐智谋 | 华阳 | 1956.7-1965.6 | 原华阳 | ||
1962年 | 文教科 | 科长 | 张宗岫 | 山西 | 1962.9-1965.6 | 原华阳 |
1965年 | 文教科 | 科长 | 张宗岫 | 山西 | 1965.7-1967.2 | 合县 |
1967年 | 县生产指挥部文卫办公室 | 1967.2-1968.9 | ||||
1969年 | 县革命委员会政工组学校组 | 副组长 | 徐智谋 | 华阳 | 1969.1-1970.7 | |
1970年 7月 | 文教局革命委员会 | 主任 | 张聪 | 山西 | 1970.07-1973.10 | |
1973年 | 文教局 | 局长 | 张宗岫 | 山西 | 1973.10- | |
1975年 | 文教局革 命委员会 | 局长 | 张宗岫 | 山西 | 1975.10- | |
1978年 | 文教局 | 局长 | 张宗岫 | 山西 | 1978.10-1981.10 | |
1981年 | 文教局 | 局长 | 汪利 | 成都 | 1981.10-1984.05 | |
1984年 | 文化教育局 | 局长 | 钟吉林 | 双流 | 1984.01-1984.10 | |
1985年 | 文化教育局 | 局长 | 梁福贵 | 双流 | 1984.10— | |
1990年 | 文化教育局 | 局长 | 梁福贵 | 双流 | 1990.04— | |
1990年 | 双流县教育委员会 | 主任 | 梁福贵 | 双流 | 1990.11— | |
1998年 | 双流县教育委员会 | 主任 | 李蜀 | 双流 | 1998.02— | |
2001年 | 双流县教育局 | 局长 | 高志文 | 双流 | 2001.10— |
(二)历任各科室主要负责名单
设置时间 | 科室名称 | 职务 | 姓名 | 籍贯 | 任职起止时间 | 备考 |
1978年 | 人事股 | 股长 | 张训如 | 新都 | 1978年— | |
教育股 | 股长 | 罗炯辉 | 双流 | 1978年— | ||
计财股 | 股长 | 王瑞明 | 双流 | 1978年— | ||
1984年 | 办公室 | 主任 | 张孝品 | 彭县 | 1981年— | |
人事股 | 股长 | 张训如 | 新都 | 1978年— | ||
工农教育办公室 | 主任 | 白福元 | 双流 | 1984年— | ||
教育股 | 股长 | 罗炯辉 | 双流 | 1978年— | ||
计财股 | 股长 | 王瑞明 | 双流 | 1978年— | ||
勤工俭学股 | 股长 | 刘心田 | 双流 | 1984年— | ||
文化股 | 股长 | 西少海 | 双流 | 1984年— | ||
1985年 2月 | 办公室 | 代主任 | 罗炯辉 | 双流 | 1985年— | |
人事科 | 科长 | 张训如 | 新都 | 1978年— | ||
文化科 | 科长 | 贾少海 | 双流 | 1984年— | ||
教育科 | 科长 | 罗炯辉 | 双流 | 1978年— | ||
成教科 | 科长 | 白福元 | 双流 | 1984年— | ||
计财科 | 科长 | 王瑞明 | 双流 | 1978年— | ||
勤工俭学科 | 副科长 | 张宗清 | 双流 | 1985年— | ||
1992年 3月 | 计划基建财务科 | 科长 | 吕宗润 | 双流 | 1992年— | |
人事科 | 科长 | 张仁波 | 彭县 | 1992年3月— | ||
初等教育科 | 副科长 | 周道秀 周向海 | 双流 | 1992年3月— | ||
中等教育科 | 副科长 | 张玉成 | 双流 | 1993年3月— | ||
成人教育科 | 科长 | 白福元 | 双流 | 1992年3月— | ||
职业技术教育科 | 科长 | 贾志陶 | 双流 | 1992年3月— | ||
政工保卫科 | 副科长 | 刘心田 | 双流 | 1992年3月— | ||
勤工俭学科 | 副科长 | 张宗清 | 双流 | 1992年3月 | ||
办公室 | 主任 | 黄大成 | 双流 | 1992年3月— | ||
督导室 | 主任(兼) | 梁福贵 | 双流 | 1992年3月 | ||
1998年 2月 | 计划基建财务科 | 副科长 | 骆勤学 | 双流 | 1998年2月— | |
人事科 | 科长 | 周晓兰 | 双流 | 1998年2月— | ||
初等教育科 | 科长 | 周向海 | 双流 | 1998年2月— | ||
中等教育科 | 科长 | 张卫东 | 仁寿 | 1998年2月— | ||
成人教育科 | 科长 | 李建新 | 双流 | 1998年2月— | ||
政工保卫科 | 科长 | 宋晓进 | 双流 | 1998年2月— | ||
副科长 | 曾兴远 | 双流 | 1998年2月— | |||
办公室 | 主任 | 黄戎 | 宜宾 | 1998年2月— | ||
招生自考办 | 主任 | 张玉成 | 双流 | 1998年2月— | ||
副主任 | 朱晓红 | 双流 | 1998年2月— | |||
教育工会 | 主席(兼) | 李蜀 | 双流 | 1998年2月— | ||
副主席 | 谢继元 | 双流 | 1998年2月— | |||
2003年 2月 | 计划基建财务科 | 科长 | 骆勤学 | 双流 | 2003年2月— | |
人事科 | 科长 | 周晓兰 | 双流 | 2003年2月— | ||
初等教育科 | 科长 | 曾兴远 | 双流 | 2003年2月— | ||
中等教育科 | 科长 | 张卫东 | 仁寿 | 2003年2月— | ||
成人教育科 | 科长 | 周向海 | 双流 | 2003年2月— | ||
政工保卫科 | 科长 | 宋晓进 | 双流 | 2003年2月— | ||
办公室 | 主任 | 黄 戎 | 宜宾 | 2003年2月— | ||
副主任 | 王建忠 | 大英 | 2003年2月— | |||
招生自考办 | 主任 | 朱晓红 | 双流 | 2003年2月— | ||
副主任 | 崔权礼 | 双流 | 2003年2月— | |||
教育工会 | 主席 | 谢继元 | 双流 | 2003年2月— |
二、双流县教育发展概况
双流县属成都“首善之区”,历来文化昌盛,教育发达。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双流、华阳两县在原有书院基础上,相继办起初等小学堂,县立高等小学堂和师范传习所、中学堂等。民国时期,双流、华阳两县从民国成立到抗日战争前的26年间,教育发展极为缓慢,仅有县立学校3所,各区分立国民学校41所。民国26年“七七事变”后,县内有识之士兴办了一批私立中小学校。抗战期间,由于日本飞机轰炸,城区内12所中小学奉令疏散到双流、华阳两县办学,对全县教育事业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我县教育事业获得了更大的发展。为高等学校输送大量合格新生,为工农业及其它行业输送了大批人才和劳动者。农村扫盲运动广泛深入开展,成人教育有较快的发展。1950年—1957年,主要任务是接管和改造旧学校,举办职工、农民夜校,进行识字、扫除文盲和时事教育,以及对中小学教师进行思想改造。1957年底,全县有乡中心校和村小445所(共中民办194人),在校学生55000余人,教师1636人。但由于1957年反右派斗争被严重地扩大化,把一批教师错划为“右派分子”,损伤和打击了教师的积极性。
1958年由于“大跃进”和“反右倾”的错误,教育工作不顾实际,过多过快地发展。普通中学增加到13所,在校学生5000人;小学发展到772所(其中民办536所),在校学生85000人。同时出现轻视学习文化和以劳带教的偏向。1961年—1963年,本着“缩短战线,合理布局”的精神,压缩停办部分学校,清理超龄生,精减教师,学校教学工作逐步走上正轨。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遭到极大破坏的时期。学校“停课闹革命”,中学、小学普遍分别成立“红卫兵”、“红小兵”和各种自行命名的“造反”组织,开展“闹革命”、“夺权” 斗争,学校教学设备遭到极大破坏,许多校长、教师、学生遭到毒打,正常的教学秩序荡然无存,给教育事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全县共有干部、教师212人被立案审查,其中26人被开除,15人被迫害致死。1966-1969年,高、初中相继停止招生,随之废除考试制度,上初中、高中实行推荐制。
1976年10月以后,全县教育事业进入拨乱反正、恢复发展、振兴繁荣时期。1977年恢复大学、中专招生考试制度。1978年着手平反冤、假、错案。1979年初,贯彻中央提出的“高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调整了全县学校布局,压缩了小学附设初中班,恢复了乡中心小学,新办市托县代管的四川省双流师范学校,恢复重建县教师进修校和县文教局教学研究室。1977—1981年,先后4次提高教师工资,改善教师待遇,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从1984年元月份起,对工资实行套改理顺政策,广大教师工资又有大幅增长。1985年元月起实行工龄津贴,加发教龄津贴。
根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各级各类学校都加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积极开展“学雷锋、树新风”、“五讲、四美、三热爱”和创建文明学校活动。各学校贯彻执行《中学生守则》、《小学生守则》,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学生政治思想素质。全县着力于提高小学的学龄儿童入学率、学年巩固率、毕业率和普及率,改善办学条件,实行教师教材考试,兑现民师报酬,恢复中心小学等工作。成人教育(包括职工业余教育、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农民技术教育和扫盲教育)也普遍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教育经费也有所增加。从1980年起,全县开展群众集资办学活动,至1985年共集资722.8万元。1983年集资办学成绩突出,受到省人民政府表彰,奖给现金3万元。1985年,全县教育经费支出达到7360499万元,比1977年增加482万多元。
1985年,经成都市普及初等教育检查验收组验收合格,我县基本实现普及初等教育。
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后,双流县在成都市率先推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改革,简政放权,调动了乡镇政府管教办学的积极性,全县各乡镇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
1989年,我县在全省首家建立县级教育督导室,把全教育系统干部、教师的着力点引导到以教学为中心,提高办学水平上来,掀起“办好教育为人民”的热潮,其经验在全国首次教育督导工作会上交流,并获市政府的专项奖励。
1991年3月21日,经县委、县政府批准,双流县棠湖中学正式奠基。7月,棠湖中学第一次对外招聘教师。8月13日,棠湖中学举行教学楼落成及开学典礼。以棠湖中学新建并实行办学模式、办学格局全方位改革为契机,全县形成了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上比学赶帮超的新局面。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县委、县政府“科教兴县、教育优先”的战略思想指导下,我县加大了教育投入,大力改善办学条件。1985年至1995年间,全县共投资校舍建设费15257万元,排除破旧、危房16.3万平方米,新建、改建、扩建校舍68.6万平方米,维修校舍14.9万平方米;共修建教师住宅7127套,建筑面积45.43万平方米,共投资12471万元;共投资8000万元加快教学设备、设施建设。实施“队伍精良工程”,改革管理机制,狠抓学历提高和业务培训,同时对外招聘外地优秀骨干教师,加强了我县教师队伍建设。1995年全县教职工人数达到5457人,其中本科学历人数占10.6%,专科学历人数占35.6%,中级职称以上人数占31.9%。我县还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同时加强教育宣传,坚持依法“普九”,“普九”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1995年11月16日,我县正式通过成都市“普九”检查验收组“普九”工作验收,标志着我县基本实现全县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1996年,我县双流中学、棠湖中学双双创省级重点中学成功,开创了我省一个县同时拥有两所省级重点中学的先例。普通高中办学模式改革继续推进,双流外国语实验学校、双流县艺术体育学校正式挂牌招生。
1999年11月18日,我县顺利通过省、市政府“两基”复查评估。省教委副主任颜振、强兆虎、市教委主任叶长坚等领导对我县巩固、提高“两基”成果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2000年4月,我县棠湖中学校长黄光成、双流中学校长高志文因工作成绩突出分别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四川省劳动模范”光荣称号。
2000年8月3日,省校园网建设现场研讨会在我县召开。省教厅厅长杨泉明出席会议并讲话。来自全省各地市州600多名领导和专家会后参观了双流县教育信息中心和棠湖中学校园网。
2001年2月10日,《中国教育报》以“营造健康为乐园”报道了我县实施学校健康工程的先进事迹。
2001年4月13日,籍田中学被评为成都市重点中学。
2001年4月23-26日,四川省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在我县双流中学隆重举行。双流中学高标准兴建的运动场馆受到广泛赞誉。
2001年9月1日,原双流师范学校与原中兴中学重组新建、高标准建设的华阳中学正式开学,提升华阳镇教育形象,改善了投资环境。
2001年11月6日,教育局正式启动机构改革工作。14日,按双办发(2001)54号文件规定,双流县教育委员会正式更名为双流县教育局。28日,双流县教育强乡镇试评估工作正式启动。在成都市教育的指导下,经县评估小组的严格检查,华阳镇、籍田镇被评为双流县首批教育强镇。
2002年1月28日,为适应新形势,确保2004年全县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目标圆满实现,推动教育强乡镇工作的开展,进行办学体制改革,撤销原有的太平初中和太平小学,在太平镇建立一所九年制义务学校——“太平镇九年制义务学校”,新建学校组建一套领导班子,实行统一管理。
2002年8月6—21日,为贯彻实施《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我县积极调整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撤销各乡镇教育组的工作顺利结束。县教育局于8月6日发文,分别任命了26个乡镇的教育干事。并于21日发出通知,明确乡镇教育干事管理及工作职责。
2002年8月22日,由双流县人民政府承办的2002年“双中杯”全国青少年射箭锦标赛在双中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48支代表队317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我县双中、东升小学首次组队参加,一举夺得7金6银2铜的好成绩。其中:双中女子组荣获团体双轮全能冠军,东升小学男子组荣获团体双轮全能冠军,此外,东升小学许建平达到了国家运动健将标准。
2002年4月,双流县艺体中学创市级示范校通过合格验收。11月,双流县华阳中学创市级示范校通过合格验收。
11月双流县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教育的九龙县顺利通过“两基”达标验收,成为甘孜州实施《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振兴十年行动计划》以来第一个实现“普九”的县。
进入21世纪以来,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双流,争创西部第一强县,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广大教育工作者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奋力争创西部教育强县,推动双流教育阔步迈向规范化、现代化,又取得了新的成绩。
全县教育均衡化发展取得新进展。一是大力促进了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截止2003年,全县各镇中心校以上学校正在实施设施设备标准化工程,大多数建成了200米标准运动场。2002年4月26日,四川省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在我县双流中学隆重举行,双流中学一流的运动场和运动设施受到广泛赞扬。二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抓好村小布局调整,今年将实现全县小学校点由原来的近400个撤并到110所的目标。三是实施危房改造工程,年内将消除所有现已发现的D级危房。四是建成全县“校校通”工程。全县镇中心校以上学校“校校通”工程年底将建成开通,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和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的构想。五是大力实施“教育扶薄工程”。调整和充实薄弱学校的领导班子,先后从“地方名校”选派年青有为、德才兼备的后备干部共23人到19所薄弱学校担任校级领导。并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采取向丘区薄弱校补助公用经费,提高丘区薄弱校的基建补贴等多项措施,加快了薄弱学校的发展速度。六是大力加强职教校、成教校的建设。全县现有职业中学4所,成人教育学校26所,其中省级重点职业中学一所,省级示范性成人教育学校4所。
大力实施“三名工程”。为了推动全县教育教学水平再上新台阶,实施了以“名学校、名校长、名教师”为突破口的“三名工程”。2002年4月、11月,双流县艺体中学、双流县华阳中学创市级示范校通过合格验收。至此,全县现有通过省级验收的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2所,国家级先进聋哑学校1所;省级重点中学2所(普高1所、职高1所),省级示范性幼儿园2所;市级示范性高中3所,成都市九所义务教育示范校3所(初中1所,小学2所),市一级幼儿园1所,二级幼儿园5所。2002年底,全县小学、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9.6%和95.12%。拥有全国教育系统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15人;省级特级教师8名,省级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19人,省德育先进工作者4人;市级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获得者185人。2002年9月8日,在双流县庆祝第18个教师节大会上, 8名名校长、23名名教师、84名青年优秀教师、64名学科带头人、82名师德标兵、43名优秀教育工作者、50名尊师重教先进单位受到县委、县政府表彰。
全面推进中小学课程改革。2002年9月1日,全县初中和小学一年级全面启动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我县成为四川省首批课程改革实验县。根据国家教育部和省、市出台的有关课改的文件、规定,双流县制定和实施《双流县课程改革实验方案》,加大课改师资培训力度, 2002年至2003年全县共5241人参加了课改培训。7-9年级教师今年将全部完成,1-6年级教师培训将完成一半。并正在积极推动高中教师培训。配合课改工作,各校积极参与校本教材编写,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校本教材,2002年有十余种校本教材获市级以上表彰和奖励。在实施课程改革过程中,双流县紧紧把握住关键环节,大刀阔斧地进行考试升学和评价体系改革。从2003年起,小学毕业考试实行了综合素质测评与学生特长加分相结合;初中毕业生升两类高中的成绩由升学考试分、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分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综合评估分三部组成,一改过去只看考试成绩的做法,引导学校把教学重点从只重书本知识传授转移到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综合素质和培养创新型人才上来。
大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为了加快全县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整体水平的提高,双流县制定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施方案》,并以贷款3000万元发展教育的远见卓识,加快高完中学校的基础建设和推进“校校通”工程。2002年,双流县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的比例达到82.5%,在成都市郊县率先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荣获成都市人民政府的表彰和奖励。2003年,国家级示范校双流中学、棠湖中学完成初、高中分离,每校投资规模上亿元的新校区秋季将正式招收新生,为扩大两校优质高中招生规模奠定坚实基础。其他高完中的扩建工程也按计划实施,全县 2003年初中应届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的比例达85%。
加紧实施教育强镇建设。围绕争创教育强县目标,双流县从2001年起在全县全面实施教育强镇战略,以此作为创教育强县的载体,充分调动县、镇两级办教育的积极性,进一步落实教育适度超前、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加大教育投入的前提下,优化教育资源,促进各级各类学校的规范化建设和全县教育的整体升位。2001年11月,我县启动了创建教育强(乡)镇工作。华阳、籍田两镇已于2001年底率先跨入了教育强镇的行列,2002年彭镇、九江、胜利、黄甲、中和、公兴6镇先后通过“双流县教育强镇”评估验收。2003年3月,华阳镇通过“成都市教育强镇”评估验收,成为成都市第一个教育强镇。教育强镇工作的开展,极大地感染和激励了全县各级干部和群众,在双流大地进一步形成了更有力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使全县各级各类教育呈现均衡发展,整体推进的态势。
积极推进国际交流。全县各中小学加强了教育现代化观念和现代化管理建设。小学三年级已开设英语课。1995年以来,我县双流中学与清华大学合作成立了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教育基地,与四川师范大学合作成立了四川师范大学数学、化学奥赛基地,与巴金文学院合作成立了巴金文学院文学新苗工程基地;棠湖中学与中国人民大学合作成立了中国人民大学艺术人才基地,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成立了北师大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华阳中学与中国教育学会合作成立了中国教育学会华阳实验中学。通过与国内一流大学或教育研究机构建立经常性的紧密合作关系,推动了高中教育上台阶、上水平。
1992年以来,连续12年高考上线人数夺得成都市郊县第一名,向普通高等学校输送合格新生逾万人,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
我县教育事业2002年,籍田中学、彭镇艺体校成功创建市级示范学校;白家中学成为全市第一所九年义务教育示范性初中;华阳实验小学、县实验小学、中和小学先后成为全市九年义务教育示范性小学;有3所学校成为省级校风示范校;实验小学成为全省百所艺术教育特色学校,棠湖小学成为红领巾示范学校。2001年,双流中学、棠湖中学先后接受了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评估验收并获得通过,使我县创建名校工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目前,全县已形成了层次分布科学、结构适中合理的名校队伍。一大批名校的不断涌现,为更多的名师、名校长的成长提供了更为有利的发展空间和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