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木成荫,研修润心——记成都市双流区实验小学刘旭工作室总结会

作者:李佩烛 来源:成都市双流区实验小学 发布时间:2025-07-04 14:13 阅读次数:66

当暑气漫过双流实小的银杏梢头,28位青年教师,围绕12个扎根课堂的小课题,以12节研究课为笔,在刘旭专家工作室的画卷上,写下今夏最沁人的专业成长。书页间沉潜,讲座中破雾,课堂里凝露,叙事时拾光。且看他们如何以研驱热,心向清凉!

书页间沉潜

 “批注是与教育大师的心灵对话,是汲取活水的泉眼。” —— 刘旭导师寄语

640 (10)

 初夏的晨光或静夜的灯下,书页翻动的声音是研修最美的前奏。28位青年教师沉浸《高手教师》这片书海,汲取清凉养分:

640

 胡萍老师(语文)在朗读教学的专著中寻找优化策略的灵感。

640 (1)

 雍瑶老师(高段英语)从提升学习力的著作中汲取能量。

640 (2)

 周雪梅老师(语文/美术融合课题)则从传统文化典籍中寻找融入课堂的瑰宝……

640 (8)

书页间留下的思考痕迹,汇聚成滋养专业根基的汩汩清泉,为炎夏课堂带来思想的凉意。

  讲座中破雾

三月的春风里,一场《行动研究法》专题讲座如同一阵清风,吹散了科研的神秘面纱。

640 (3)

 刘旭导师化身引路人,将“计划-行动-考察-反思”的螺旋模型娓娓道来,用一线教师熟悉的课堂案例,拆解如何将日常教学中的“困惑”转化为可研究的“课题”,将“经验者”升级为“研究者”。他形象地比喻:“行动研究,就是带着思考的锄头,在自己的教学田地里精耕细作。”

 这阵清风,吹动了实践的心弦

 李朝豪、郑小玲老师(体育游戏化课题)深受启发,将“游戏教学法”的理念融入低段体育课堂,让跳绳与排球共舞,孩子们的笑声是研究成效最响亮的回音。

640 (4)

 吴婕、魏思雨、李苗老师(小学语文低段写话教学策略研究组)将目光聚焦于孩子们最初的文字萌芽,她们精心设计并实践了“分层任务卡+个性化反馈单”的策略组合,用精准的支架点燃兴趣,用温暖的鼓励守护表达,让差异不再是鸿沟,而成为每颗童心独特生长的沃土。

11

 讲座的种子,已在12个小课题的土壤中悄然萌发,科研的星火在夏风中渐成燎原之势。

课堂里凝露

 12节研究课,如同12片生机盎然的“教学试验田”,在春末夏初的校园里次第绽放,凝结着实践与反思的晶莹露珠:

 体育组活力场域

 叶航锟老师(篮球训练优化课题)的篮球课堂,是三年级孩子们的“森林探险”。运球距离的巧妙增加,如同在林中开辟新径,孩子们专注运球的身影,汗水滴落的声音,仿佛夏日骤雨打在蕉叶上,充满力量与韵律。清晰有力的指令与哨声,是维持这片“森林”秩序的清风。

640 (8)

 王阳老师(排球游戏化课题)则化身“巧匠”,几根跳绳瞬间化作简易球网。“拉网过网”的趣味练习,让排球的过网技巧在欢声笑语中自然习得。孩子们两两配合,笑声如池塘中溅起的欢快水花,课堂氛围跃动而清凉。

640 (9)

 语文组品格花园

郑思雨老师(行为品格融入语文课题)的《大象的耳朵》,是“尊重差异”的苗圃。她以故事为犁,通过角色辩论、“与大象通话”等沉浸式活动,深耕孩子心田,让“接纳不同、认同自我”的品格之苗在共情中悄然生长。

640 (12)

刘钰涵老师(行为品格融入语文课题)的《千人糕》,是“劳动价值”的蜜酿坊。她巧用“读-圈-摆-说”的“糖葫芦法”串联信息,引导学生构建思维导图,在一粥一饭的溯源中,体会“千人协作”的不易与崇高,劳动的品格如蜜糖般沁入心脾。课后研讨中,关于如何让小组合作更扎实、思维导图运用更深入的探讨,为下一次耕耘指明了方向。

640 (13)

 音乐组文化清流

谭惠予老师的《敬茶歌》,则是一杯醇厚的文化香茗。土家风情视频、锣鼓镲的节奏解析、沉浸式的“斟茶奉茶”体验,辅以星级与描述性评价,让学生不仅学会歌唱,更在仪式感中触摸到民族文化的温度,如同夏日饮下一杯清茶,回味悠长。

640 (14)

 数学、英语、美术……

其他课题组的老师们,同样在各自的“试验田”里辛勤耕耘。

杨诗音的“数学表达”、胡丽、严敏、黄思洁的“英语游戏化”、李欣洋的“美术评价任务”、商文钰、王悦阳、陈琪的“趣味作业设计”、梁杰的“运动情境游戏链”……

12

每一节课都是课题研究的生动注脚,28位青年教师在躬身实践中,收获专业成长的甘甜与清凉。

叙事时拾光

 六月的夜晚,微风送爽,学期总结会宛如一场温馨的“星光夜话”。老师们围坐,将一学期的思考与实践,化作一个个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教育叙事。

640 (19)

 郑道雅老师(音乐)深情讲述评价变革之旅:“曾经,我是一个‘打分者’;现在,我更愿做孩子们成长的‘见证者’。”她分享那些害羞的孩子如何在“节奏创编”、“小组表演”等多元评价中,眼神逐渐明亮,声音逐渐响亮的过程。过程性评价,让她看见了比分数更动人的成长图景。

640 (20)

 李偲老师(数学)分享了她的“数学说话术”。如何让低年级孩子清晰表达验算思路?她用生活化类比(如“出门检查书包”)和“句式卡”助力低年级孩子清晰表达验算思路,点亮思维火花。

640 (16)

 赵昆老师(英语)分享课堂学习力“唤醒术”。她将提问权交还学生,孩子们与AI虚拟人对话思辨,在主动探索中深化理解;课后AI作为“学伴”辅助练习。赵老师感言:“孩子们探究的光亮、表达的笃定,就是技术赋能最美的回响。”

640 (21)

 周雪梅、王海梅、唐杉老师(传统文化融入课题)虽未在叙事环节详述,但她们将青花瓷纹样描摹进语文课堂、将传统故事融入美术创作的实践,其故事也如同水墨丹青,在融合的画卷上晕染开独特的东方意蕴。

640 (22) 

640 (23)

 刘旭导师在聆听后动容总结:“这些故事,是师生生命互动的珍贵剪影,是教育现场最鲜活的露珠。当我们将这些露珠收集、沉淀、转化为文字,它们便成了能滋养自己、也能照亮他人的智慧萤火。” 他鼓励大家用专业视角打磨故事,让思考在文字中拔节生长。

640 (17)

蓄力新征程

 春学期的研修乐章在收获中渐入尾声,亦是新征程的序曲。

640 (18)

 荣光时刻

刘旭导师为执教研究课的老师们郑重颁发证书。12份证书,如同12片舒展的银杏叶,承载着春日的耕耘与夏日的荣光,接过即是责任与期许。

640 (9)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邓稼先传》——两本精心挑选的暑期书单已送达。刘旭导师殷殷嘱托:“让批注成为与大师的灵魂对谈,在书页间留下你思考的足迹,为新学期的思想碰撞储备清泉。”蝉鸣渐起,工作室研修不止。12个小课题深化,28位教师成长故事续写。“溢”课程滋养下成长的教师之树,枝叶愈茂,绿荫愈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