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赋能:数学课堂的数字化转型观察--2025年春成都市双流区棠湖小学教育集团&成都市第三联盟DC学校发展共同体邓莉名师工作室活动(三)

作者:管洁 来源:集团化办学 发布时间:2025-07-01 08:11 阅读次数:8

2025年5月22日,棠湖小学(南区)数学组杨涵瑞老师执教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确定位置(一)》邓莉工作室展示课,工作室数学教师及棠湖小学(南区)年轻老师参与观摩研讨,邓莉导师全程指导并主持评课。

   一、课例展示

《确定位置》是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在第一学段学习了前后、上下、左右等表示物体具体位置的知识,学习了用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8个方向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在此基础上,本节课将进一步学习利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的认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实际联系,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课堂以“军事训练营”为主情境,还在每个情境活动中,增加了AI“音视频”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挖掘学生的原动力,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学生在雷达图中探索如何用“方向+角度+距离”精准定位敌军位置。杨老师通过动态演示坐标系,引导学生观察敌军位置,借助量角器实践测量角度,理解“北偏东60°”“东偏北30°”等描述方法。针对“方向相同如何区分位置”的认知难点,她巧妙设计认知冲突,让学生讨论描述,自主发现“距离”在定位中的关键作用。

杨老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置核心问题,一是如何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二是确定“敌军”的位置需要哪些要素,为什么?杨教师非常要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探索,进而理解确定物体的位置关键,是根据方向和距离来确定的必要性。

最后,杨老师利用与AI智能体的对话,来检测学生掌握情况,具有开放性、挑战性,在承载教学目标的同时,可以给予学生更大的探究和说理空间。学生通过观察、画一画、量一量、验证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积累了数学经验,享受了情趣,体味了成功,激发内动力。

   二、评课环节

评课环节,工作室各老师各抒己见,主要从四方面评价本课:一是研读教材精准,紧扣“方向、角度、距离”三要素,逻辑清晰;二是教教学环节步步紧凑,环环相扣,带动学生积极思考,有效突破重难点;三是师生关系融洽,学生主体地位突出,合作学习高效;四是智慧赋能数学课,利用AI智能体与学生一对一的进行检测和点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参会老师们打开了一个新思路。同时也提出一些建议,如在教学中调整挑战一为描述路线,更利于落实教学目标,也更有利于学生的探索,思维的碰撞;再比如能回到生活中,应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去解释一些事例,就更能体现出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专题讲座

最后邓莉导师以本课为例,进行“落实核心素养  有效培养空间观念”的专题讲座。本节课是“空间与图形”的内容,是在学生已初步学习了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后,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准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而设置的教学内容。教材设置了情境矛盾,让学生理解用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才能确定物体的准确位置,两者缺一不可。

 

本课需要重点培养的数学核心素养是空间观念和应用意识。《课标(2022年版)》提出:“空间观念主要是指对空间物体或图形的形状、大小及位置关系的认识。能够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儿何图形,根据儿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并表达物体的空间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感知并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规律。空间观念有助于理解现实生活中空间物体的形态与结构,是形成空间想象力的经验基础。”

   以此确定本课学习目标:

   ①通过具体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②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③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设立三个主问题:

   ①初步感知如何确定物体的方向;

   ②感知如何确定在同一个方向上两个物体的相对位置,体会方向和距离对于确定物体位置的作用;

   ③根据方向和距离描述行走的路线。 

   最终,从各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①核心素养的培养:空间观念、应用意识;

   ②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③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水本无华,相撞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心灵的碰撞,灵感的激发,即是教研的意义所在。本次课例展现了“智慧赋能数学课堂的数字化转型,为数学教研提供了宝贵范例。

 

【资料】:刘  莎

【编辑】:易知洋

【初审】:张  帅

【复审】:李红艳

【终审】:杨  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