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研修团队“观课议课”系列活动(八)
学习,是最美的遇见;成长,是最美的风景。2025年5月6日,陈大伟教授如约莅临成都市双流区实验小学(东区),开展了一场生动的“观课议课”教研活动,本次活动中,周玲老师执教了四年级下册数学《优化》一课。这堂课以“沏茶”和“烙饼”这两个与生活紧密相连的问题为切入点,巧妙引导学生展开深入探究,让我们深切领略到了数学的独特魅力与实用价值。
一、课堂导入:源于生活,趣启思维
课堂伊始,周老师巧妙地以“沏茶”这一常见生活场景引入课题。她微笑着询问学生:“如果你要给妈妈沏一杯茶,需要做哪些事情?”学生们纷纷踊跃举手回答。有的说要先烧水,有的提到要洗杯子,还有的不忘强调要找茶叶。周老师接着追问:“那怎样才能让客人尽快喝上茶呢?”这一问题瞬间点燃了学生们的思考热情。他们开始热烈讨论如何合理安排这些步骤,以达到节省时间的目的。周老师精准地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让学生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切实感受到优化的必要性,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的探究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探究过程:动手操作,自主思考
在“烙饼”问题的探究环节,周老师为每个小组精心准备了“饼”的模型,鼓励学生们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来探寻最优的烙饼方案。在小组合作中,学生们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有的认真摆放“饼”,有的仔细记录时间,有的则专注思考烙饼的顺序。他们积极交流讨论,互相启发灵感,逐渐摸索出了烙饼的规律。周老师在巡视过程中,始终保持着耐心与专注,认真倾听学生的想法,适时给予巧妙引导,但又始终将思考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种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索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深刻领悟了优化的原理,有效培养了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总结提升:提炼方法,拓展应用
当学生们通过努力探究得出“沏茶”和“烙饼”的最优方案后,周老师并没有止步于此。她引导学生对优化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总结归纳,着重强调了“合理安排步骤,同时进行不冲突的活动”这一核心思想。随后,周老师又展示了几个类似的生活场景,如“做家务”“排队买票”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优化方法进行解答。这一环节不仅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优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有效拓展了他们的思维视野,使他们深刻认识到优化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数学知识能够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课后,观课老师们纷纷依据观课议课观察量表发表了自己的见解。陈大伟教授强调,观课议课的核心在于“以学论教”,即从学生的学习效果出发,深入研究教学行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紧密关系。在周老师的课堂中,学生们通过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究,真正掌握了优化的原理,并能够将其应用到其他生活场景中。周玲老师的《优化》一课,无疑是一堂生动有趣且富有实效的数学课。她以生活为载体,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思考中成长,让我们看到了数学教学的魅力所在。
同时,通过本次观课议课活动,我们深刻体会到了陈大伟教授所倡导的观课议课理念的深远价值。平等对话、以学论教、理解性观察等理念,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加科学、准确地评价和改进课堂教学,还极大地促进了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共同成长。让我们携手在教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为孩子们打造更加精彩纷呈的数学课堂!
图文:程秋红
编辑:卢 平
初审:陈 芊
二审:谭鸿鹆
终审:黄 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