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光电科技,点亮科学梦想——成都空港九龙湖学校初2024级赴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开展研学之旅

作者:康婕 来源:成都空港九龙湖学校 发布时间:2025-04-18 17:56 阅读次数:255

风传花信,春和景明。2025年4月3日上午9时,成都空港九龙湖学校初2024级的同学们怀着对科学的热忱,整齐列队在校门口集合,准备开启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技研学之旅。此次研学是学校与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深化“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战略合作的重要实践,不仅为同学们打开了通往光电科技的大门,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探索科学、追求真理的种子。

1

走进光电所,探寻科技之光

在光电所闫老师的引导下,大家有序进入研究所园区。现代化的科研大楼、精密的实验设备,无不彰显着光电所的科技实力。闫老师向同学们简要介绍了光电所的基本情况,作为我国光电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光电所在光学工程、激光技术、遥感探测等领域取得了多项突破性成果,为国家科技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

聆听历史,感悟科研精神

在光电所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展厅,同学们通过珍贵的历史照片、科技展品和图像资料,深入了解了光电所五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从建所初期的白手起家,到如今光电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从老一辈科学家的艰苦奋斗,到新一代科研人员的开拓创新,光电所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生动教材。一代代科研工作者默默奉献、勇攀高峰的精神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同学。

3

对话科学家,启迪未来梦想

在“科学家面对面”环节,同学们与光电所党群办陈勇老师进行了热切交流,从“光电技术如何改变生活”到“我们如果要研究光电技术,需要学什么专业”,问题既充满童趣又不乏深度。陈老师耐心解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科学原理娓娓道来。他特别鼓励同学们保持好奇心,脚踏实地学习:“科技的未来属于你们,今天的努力就是明天创新的基石。”

4

满载而归,筑梦前行

同学们依依不舍地告别光电所,带着满满的收获踏上归程。此次研学不仅让大家近距离感受到科技的魅力,更在心底播下了追逐科学梦想的种子。带队老师许主任表示,学校将继续组织此类活动,为学生搭建更广阔的实践平台,助力他们成长为未来的科技栋梁。

5

科技兴则民族兴,少年强则国家强。成都空港九龙湖学校通过这次光电所研学之旅,让同学们在亲身体验中感受科技魅力,在互动交流中启迪科学思维,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群心怀梦想的少年必将以科技为翼,翱翔于更广阔的天地!

学生感悟

“回望光电所初创岁月,令人动容。在苏联专家撤走、设备简陋的困境下,王大珩、姜文汉、林祥棣等先驱者夜以继日,不畏艰辛,在昏暗的实验室里创造了多项世界领先的科研成果。‘国家需要就是我们的使命’——这句朴实的誓言,铸就了中国光电科技的辉煌。作为新时代接班人,我们必将传承这份科技报国的赤子之心,让科学家精神薪火相传!”——7.1班黄思涵

“这次光电所研学之旅,让我见识到了祖国科技‘从零到一’的艰辛历程。从最初的一穷二白到如今的精密仪器林立,这背后是无数科研工作者舍小家为大家的坚守。这场研学不仅让我领略了科技的魅力,更让我读懂了什么是真正的科学家精神,这将永远激励着我奋发向前!”——7.1班张佳悦

“最让我震撼的是姜文汉院士的故事——这位中国自适应光学研究的奠基人,曾三次转行,每一次都从零开始,只为祖国需要。正是这样一代代科学家的无私奉献,才铸就了光电所从无到有的辉煌历程。他们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脊梁!作为新时代青年,我必将传承这份科技报国的赤子之心。”——7.1班陈思语

“今天的学习让我深刻认识到我国光电科技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而最触动我心灵的一句话是——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界。许多科研工作者默默耕耘在保密战线上,无私奉献,不图名利。这种"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学习。”——7.2班巫浩芮

“在这次研学中,有两位特别令我敬佩的院士:姜院士曾在一个月内完成几十万字的英文文献翻译工作;林院士则带领团队攻坚克难,推动技术创新。从1970年至今,我国光电技术实现了从一米口径到四米口径的重大突破,跃居世界领先地位。这些成就凝聚着科研工作者们的心血与智慧,我为身为中国人感到自豪。”——7.2班吕昊轩

“走进光电所的展厅,虽然面积不大,却浓缩着中国光电科技半个世纪的历史与成就。从1970年白手起家,到2016年研制出500千米射程的"墨子号"望远镜,再到2019年成功打造首套2米级太阳望远镜,每一个里程碑背后,都凝结着无数科研工作者夜以继日的坚守与付出。”——7.2班蔡文景

“在科研人员身上,我深深感受到了他们迎难而上的勇气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今天的研学之旅不仅让我收获了知识,更让我在快乐中感受到了科技的魅力。我要以这些科技工作者为榜样,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将来像他们一样为祖国科技发展贡献我的力量。”——7.3班朱灿

“这次研学之旅让我深刻认识到光电科技的神奇魅力,也了解到科研工作者们不为人知的艰辛:他们舍小家为大家,即使面对家庭困难也毅然坚守科研岗位。正是这种‘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精神,推动着中国光电技术不断突破创新。作为新时代少年,我定当以他们为榜样,刻苦学习科学知识,将来为祖国科技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7.3班黄贵林

“回望历史长河,纵使列强围堵、技术封锁、经济困顿,中华民族的科技发展从未止步。从筚路蓝缕到星辰大海,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用坚韧与智慧,在重重困境中开辟出一条自主创新之路。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当以科技报国为己任,用知识与创新洗刷历史之耻,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7.3班何子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