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都瞿上,蜀祖根基。蚕丛渔凫,功盖寰宇。古蜀第一王蚕丛建都双流地势高点瞿上城,大概的位置就是现在的牧马山九倒拐,这里是一个国的起源地。蚕丛教民务蚕桑,农桑业千姿百态,丝绸之路上唯一一片绣有产地名字的蜀锦来自双流,这里是一种文化的产生地。成都市双流区胜利小学就坐落在这文化底蕴深厚的牧马山。优秀的蚕桑文化需要被理解和传承。学校确定“耕(根)在牧山,锦绣人生”牧马文化育人策略为办学品牌特色,更是将“在地文化在学校特色建设中传承与创新路径研究”作为课题深入研究实践。
引领和指导学生了解、认同、传承、发展、创新这一优秀民族传统文化,首先需要教师深谙传统手工艺所蕴涵的科学知识和工匠。近日,胜利小学全体教师开展了蚕丝扇制作活动。
“缫丝,是制作蚕丝团扇的一个重要工序,蒸煮、剥茧、拉伸......” 在美术组教师的讲解下,老师们用手指挑起蚕丝缠绕在扇面上,不停转动扇柄,交替缠绕,务求缠绕均匀和扎实。
经过大约一个小时的工时,千丝万缕的缠绕,扇面基本成型,再贴上各式装饰和挂上吊穗,一把把古色古香的蚕丝扇就完成了。绕丝成扇,对很多老师都是全新的尝试,老师们互相请教,相互学习,一茧一丝地缠绕,耐心十足地对待。在专注地制作过程中,老师们充分认识到蚕丝文化的魅力也感受到传承蚕丝文化的不易。纷纷感叹,耐心、技巧一样都不能缺,方能呈现一把精美的蚕丝扇,这是中国的审美,中国的高级定制,中国的自信。
通过此次活动,教师亲身体验、直接感知、实践操作,真正感受“蚕桑文化”。教师心中种下了劳动创造生命、劳动创造快乐、劳动创造幸福的种子,在实践中领悟传承传统工艺的意义和价值。不仅有助于拓宽教师的知识视野,培养科学探究精神、人文精神,还能增强教师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并将进一步思考怎么将文化传承融入到自己的学科教学中,引领学生在项目学习中,了解、学习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撰稿:岳兰兰 供图:美术组
一审:冯国强 二审:肖霞 三审:赖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