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展风采 教无止境学作舟 ——双流区实验小学(东区)数学教师外出学习报道

作者:叶金会 来源:成都市双流区实验小学(东区) 发布时间:2023-05-18 15:35 阅读次数:2153

2023年5月12日,双流区实验小学(东区)数学组六名老师远赴深圳龙岗区外国语学校,开启了为期三天的数学学习之旅。本次学习活动是由东南教科院举办的主题为“同上一节课.课堂新际线”全国小学数学观摩交流活动。

微信图片_20230517093831微信图片_20230517093840

此次学习,我们一共聆听了9节大师级别的数学课。第一天上午,同课异构的课题是《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第一节课,高众老师从估算和计算两个维度,以数字游戏贯穿全课,让孩子们在老师精心组织的一轮又一轮的游戏活动中,不断感悟两位数除法的估算和计算方法。第二节课,徐斌老师精心设计除法试题,一题多用,由老师出题到引导学生出题,把主动权逐步交给学生,让孩子在出题的过程中感悟试商调商的过程,在不断的挑战自我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也将无痕教育潜移默化的融入课堂之中。

微信图片_20230517093907微信图片_20230517093859

第一天下午,同课异构的课题是《3的倍数的特征》。分别由三位老师执教。乐云老师利用分糖果,摆糖果等多种途径去探究3的倍数特征,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大胆的猜想,再进行小心的验证,从而来总结出3的倍数特征。巧妙的设计,环环相扣,惊喜不断,最后的弃3法将大数化小,更方便学生计算。孙敬斌老师从《快乐的土拨鼠·3的倍数》这本绘本进入课堂,带给了学生一节不一样的数学课,从阅读中获得数学知识,跨学科融合使数学知识更加生动化。杨超老师的课以拼数游戏贯穿始终,学生通过一次次地抽、拼、判来探索3的倍数特征,在循环往复的学习形式里步步推进,最终得到结论。

微信图片_20230517093923微信图片_20230517093920

第二天上午,刘占双老师上的是《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复习课》。刘老师借助“面动成体”,分别展示长方形以长为轴、以宽为轴旋转一周形成圆柱和直角三角形以不同的直角边为轴旋转形成圆锥的动画,引领同学们体会二维图形与三维图形的关联,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华老师上的是《变化的量复习课》。他以“一盒牙膏的故事”引发思考,提供了一节数学阅读课的范本。从小小的牙膏口径变化联想到圆柱体的底面积、体积,在梳理销售量提升的原因中,探究数量关系之间的正比例、反比例关系,将数学知识融会贯通。新颖的设计、结构化的板书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大大提高。最后,学生在分享收获中升华主题,体会数学与人生,“化他人的错,养自己的正”!

微信图片_20230517093904


第二天下午,同课异构的课题是《比的认识》。第一节课贲友林老师打破传统思维,直接引入课题,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生活中看到的“比”的实际意义,引导学生针对各类比的实际含义,展开对话与交流。从相差关系到倍数关系到数量关系,厘清各种比背后所蕴含的不同的意义,循序渐进,由浅及深。官兴则老师借助自己的照片像与不像的问题引出长和宽等倍数关系,体会比与除法的联系,并借助生活中其他例子感悟比的倍数关系。

微信图片_20230517093823

过去,我们的教学只为了结果,掐头去尾,精讲多练,重在知识;现在,我们的教学还为了过程,从头到尾,自主探究,重在体验。此次同课异构活动,让我们装满行囊,收获满满。所有的课堂都立足数学核心素养,立足于学情,以课堂生成为契机,看似信手拈来,实则精心谋划,充分体现教师深厚的教学功底和随机应变的教学机智。一节好课的背后是数学教师的智慧深深扎根在数学课堂之中,在思维的启迪中,不断萌发、逐步壮大,结出的智慧之果!

图片:叶金会 

文字:代谢英

编辑:卢平

一审:胡标

二审:谭鸿鹆

终审:黄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