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见真章,实践出真知。为推进双流区五、六年级科学教学有序开展,适时深入探究科学教育课程实施,4月25日,由成都市双流区教科院主办,成都市双流区协和实验小学承办的“基于科学教材的微项目化学习与实践——五、六年级科学教研活动”在协和实验小学顺利举行。双流区教科院科学教研员周玉老师、协和实验小学夏雪梅校长及双流区全体五、六年级科学老师们参与了此次研培活动,活动由双流区教科院科学教研员周玉老师主持。
环节一:五年级课堂展示
上午第一节课首先杨丽婷老师带来《热在金属中的传递》一课。杨老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通过教师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热会在不同的物体间传递,引发学生思考。在学习的过程中杨老师鼓励学生积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探究精神。
上午第二节课由黄龙溪学校高秋菊老师带来的《解决垃圾问题》一课,首先让学生认识到垃圾问题有多严重,解决垃圾问题是关乎每个人不容小视的。从而联系生活,思考如何去解决垃圾问题,以及认识到有效解决垃圾问题所带来的意义,引导学生带动家庭参与垃圾分类这样的全社会环保行动。
环节二:课堂教学研讨
课后,杨老师和高老师分别讲述了自己的设计思路和教学反思。全体科学教师从教学结构、教学方式、结构性语言、核心提问语言、语言互动、学生投入状况等方面进行了充分地研讨和交流。双流区科学教研员周玉老师,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方式等方面作了精准而独到的点评。
环节三:六年级课堂展示
下午第一节棠外附小杨谢老师执教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认识星座》一课,带领学生们一起完成了大熊星座中的七颗恒星的建模过程。学生通过了解星座、制作模型、观察模型,并将在模型上观察到的图形记录在课堂导学单中,最终通过交流研讨对星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下午第二节圣菲学校吴波老师以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产生气体的变化》为例,以问题情境导入,带领学生完成“观察有气体产生的变化”和“收集产生的气体”的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认识到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会产生二氧化碳,同时还伴随着一些其他现象。
活动最后,教研员周玉老师介绍了微项目化教学中的可取之处和存在的问题,倡导跨学科教学,又结合四节研讨课,指出微项目化教学中的评价环节需要注意主题简化和操作简化,需符合小学生的心智水平,在项目化教学中任务后面要紧跟评价标准。周老师还倡导大单元教学,提到了科学教学中学段内容的进阶和教材知识点编排上的一些问题和挑战,让五六年级的教师深入地了解教材,把握教材,了解科学教学的前沿动向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守好科学教学的主阵地。
通过本次活动,教师们对科学教材的微项目化学习与实践,有了更加深入地理解与领悟,对教材把握与处理有了更深的认识。微项目化学习与实践将拓展科学老师们的教学思路,拓宽教学视野,在教学相长的道路上,我们共同成长。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勤学不辍,砥砺奋进,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