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双流区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行动实施方案

作者:学前科 来源:学前科 发布时间:2022-06-02 15:17 阅读次数:3053

为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精神,全面推进双流区幼儿园和小学科学实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减缓衔接坡度,落实全面育人的重大决策,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现结合双流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坚持儿童为本、双向衔接、系统推进、规范管理的原则,建立双流区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长效机制,推动全区幼儿园和小学做好入学准备教育和入学适应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成长。

二、主要目标

全面推进幼儿园和小学实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有效减缓衔接坡度,实现儿童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顺利过渡。积极探寻幼小科学衔接的有效实施路径和策略,建立并完善幼小协同机制,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探索幼小科学衔接双流模式。

三、工作举措

(一)多渠道宣传幼小衔接科学理念

区级教研部门将幼小衔接纳入年度教师培训计划,引领幼儿园和小学教师转变教育观念,主动双向衔接。各园(校)围绕幼小衔接开展专题理论学习和系列教研,引导幼儿园和小学教师不断更新观念,强化衔接意识,将入学准备教育和入学适应教育内容融入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利用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渠道,依托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采取专题讲座、家长开放日、家长沙龙等形式宣传科学衔接的政策和理念,引导社会各界自觉抵制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行为,支持和参与幼小衔接工作,形成良好社会氛围。

(二)分学段探寻双向有效衔接实施路径

1.幼儿园做好入学准备教育。

(1)全学段开展入学准备教育。树立全学段衔接意识,将入学准备教育有机渗透于幼儿园三年保育教育工作的全过程。创设适宜的环境,投放丰富的活动材料,通过一日活动、家园共育等从小班开始逐步培养幼儿健康的体魄、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习惯等身心基本素质,在大班年龄段重视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自我调控、规则意识、专注坚持等进入小学所需的关键素质,做好全学段一系列的入学准备教育。

(2)全视角实施入学准备教育。贯彻落实教育部《纲要》《指南》精神,按照《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重点围绕幼儿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和学习准备四个方面开展全视角入学准备教育系列活动,探索小、中、大各年龄段幼儿入学准备教育和幼儿园保育教育有机融合的具体活动内容、有效实施策略和路径,做好科学衔接。

(3)全方位渗透园本课程建设。依照《成都市幼儿园课程建设与管理指导意见》和《成都市双流区幼儿园课程建设指导意见(试行)》要求,将身心、生活、社会和学习等入学准备教育渗透到园本课程内容中,通过生活、游戏、学习、运动等活动帮助幼儿全面做好入学准备,确保幼小科学衔接工作常态化、持续性开展。加强教师培训,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课程观,强化课程管理,确保课程设置着眼于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防止和纠正“小学化”倾向,推动幼小衔接工作科学有效开展。

2.小学做好入学适应教育。

(1)探索实施入学适应教育路径。强化衔接意识,将入学适应教育纳入一年级教育教学计划,使教育教学方式与幼儿园教育相衔接。在小学设置入学适应期,按照教育部《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在一年级上学期重点开展入学适应教育,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主要用于组织开展入学适应活动,调整作息时间,确保课时安排。同时创设包容和支持性的学校环境,最大程度消除儿童的陌生体验和不适应。

(2)改革一年级教育教学方式。通过理论学习和幼小双向联合教研等方式加强学习,转变教育观念,重视教学方式的衔接,采取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等方式实施一年级课程,为每个儿童搭建成长适应的阶梯。切实改变忽视儿童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的现象,坚决纠正超标教学、盲目追赶进度的错误做法。  

(三)联合教科研破解教育机制难题

1.建立常态化联合教研机制。

区级教研部门将幼小科学衔接作为教研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年度教研计划,推动建立幼小学段互通、内容互融的联合教研制度。幼教和小学教研员双向对接、互学互助,定期深入到幼儿园和小学指导区域教研和园(校)本教研活动,及时解决幼小双向衔接实践中的问题和困惑,引领支持教师在推进双向衔接过程中的课程衔接、活动实施、家校共育、教师成长、儿童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探索,总结推广好做法好经验。同时,健全科学评价机制,将幼小衔接系列工作作为幼儿园和小学质量评估的重要内容之一。

2.组建幼小衔接学习共同体。

按照儿童为本、双向衔接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幼儿园和小学加强协调合作,建立由园(校)长担任组长,幼儿园和小学管理人员、一线教师、家长共同参与的幼小衔接工作推进小组,构建幼小协同发展共同体,建立联合教研等制度,围绕育人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等定期开展主题研讨、联合备课、教学展示、经验交流、项目研究等活动,集中破解幼儿园大班与小学一年级教师在开展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实践中的困惑问题,不断推进幼小衔接工作纵向深入开展。

3.课题研究引领深度系统衔接。

鼓励全区幼儿园、小学特别是试点园(校)积极申报幼小衔接课题,围绕制度制定、机制建设、培训支持、活动设计、效果评价等系统、深入地开展实践研究,探究完善的园(校)双向衔接机制,探索科学有效地幼小衔接实施策略和路径,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和园(校)本特色的幼小科学衔接“范式”。

(四)家园校协同形成教育合力

建立家园(校)共育机制。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互动,及时了解家长在幼儿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方面的困惑问题及意见建议,有针对性地为家长提供科学育儿知识和方法,帮助家长认识到过度强化知识准备、提前学习小学课程内容的危害,缓解家长的压力和焦虑,转变家长教育观念,引导家长与幼儿园、小学积极配合,共同做好衔接工作,切实形成教育合力。同时,将家长资源纳入到园(校)本课程建设工作中,利用园(校)家长进课堂、家长评园、家长参与课程评价等活动,引导家长参与到幼小衔接教育工作中来,拓展幼小衔接教育资源和内容,形成良好的幼小科学衔接教育生态。

(五)综合治理营造良好教育环境

1.加强幼儿园和小学规范管理。

幼儿园不得提前教授小学课程内容,不得布置读写算家庭作业,不得设学前班。幼儿园出现大班幼儿流失的情况,应及时了解原因和去向,并向区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小学严格执行免试就近入学,严禁以各类考试、竞赛、培训成绩或证书等作为招生依据,坚持按课程标准零起点教学。对办学行为严重违规的幼儿园和小学,依法追究校长、园长和有关教师的责任。

2.加强校外培训机构规范管理。

会同有关部门做好面向3至6岁学龄前儿童的校外培训治理工作,不得开展面向学龄前儿童的线上培训,严禁以学前班、幼小衔接班、思维训练班等名义面向学龄前儿童开展线下学科类(含外语)培训。

四、进度安排

(一)第一阶段(2022年):试点先行,双向衔接

区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遴选幼小科学衔接试点园(校),启动幼小双向衔接试点工作。各试点园(校)制定幼小科学衔接具体实施方案,成立联合教研小组,建立深度合作机制,围绕身心、生活、社会和学习四个方面开展入学准备教育和入学适应教育实践研究,及时梳理总结实践经验成果。区级教研部门组织幼教教研员、小学教研员定期对试点园(校)联合教研工作开展专业指导,探寻幼小双向衔接具体实施路径和有效工作机制,筛选试点园(校)幼小科学衔接的优秀经验做法,形成典型样板和典型案例,为幼小衔接试点实践经验成果推广做好准备。

(二)第二阶段(2023—2024年):全面铺开,系统推进

召开幼小科学衔接现场推进会,推广试点园(校)幼小科学衔接实践经验成果,全面启动幼小科学衔接工作。全区各园(校)在借鉴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对接成立学习共同体,持续健全各项工作机制,在幼儿园开展入学准备教育,在小学开展入学适应教育,实践验证、优化试点经验,探索符合区域实际、本园(校)实际的幼小科学衔接路径,每年形成1篇幼小科学衔接工作阶段总结或研究报告。区级教研部门组织幼教教研员和小学教研员定期到园(校)指导联合教研工作,及时解决幼小双向衔接实践中的问题,探索全区可供参考和借鉴的工作经验做法,纵深推进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

(三)第三阶段(2025年):总结提炼,成果推广

各园(校)认真研究分析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成效,梳理总结幼小科学衔接工作经验,于2025年初前提交区级教研部门,梳理总结、归纳提炼出具有区域特色和园(校)本特色的幼儿入学准备教育和小学入学适应教育具体实施路径和长效工作机制,探寻幼小科学衔接“双流范本”,并于2025年秋季学期组织开展幼小科学衔接阶段研究成果展示活动,常态、持续、深入推进幼小科学衔接工作。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

区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全面统筹管理幼小衔接工作,宏观指导、统筹协调、督促推动;区级教研部门做好幼小衔接教研工作指导,及时向全区幼儿园和小学提供幼小科学衔接的专业引领和支持;各园(校)负责具体实施入学准备教育和入学适应教育,以此构建起行政推动、专家指导、试点牵头引领、各园(校)具体实施、家长协同参与的幼小科学衔接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幼小科学衔接任务落实到位。

(二)经費保障

区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每年对试点园提供经费支持,各园(校)设立专项经费,用于幼小科学衔接工作的专题培训、专家指导、项目研究、成果提炼等,激励教师积极作为、深入研究、彰显成效,确保工作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