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 茫
踏上教育者的征程,
满心以为
人生将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然而
找茬的家长,
静不下来的孩子,
给理想以狠狠的痛击!
教书数载,
曾想
在书海中提升自我,
跟着教本去旅游。
然而
诸事纷杂的教师行业,
每天不得不戴着沉重的镣铐在跳舞。
告别浑浑噩噩的日子,
埋头于书堆,
努力地写作,
享受成长带来的飞跃感觉。
然而
身边人的异样眼光和冷嘲热讽,
疼痛的心不禁质疑:难道成长有错?
面对教师们在工作中的诸多迷茫,车爽老师又带领着读伴儿们徜徉于张祖庆老师的新作《给青年教师的36条成长建议》。浸入书中,读伴儿们欣喜若狂,如获至宝:特级教师张祖庆总结了30年的职业经验,聚焦职初教师的困惑、自我精进、教学技能、写作提升、终身成长五个方面,用丰富的成长经历和教育实践,与青年教师促膝谈心,给出切实可行的贴心建议。12月3日,悦读工作室成员们带着近期的阅读收获,齐聚一堂,分享感悟。
樊潇蔓老师说,她在公开课堂上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不能顺着学情而导,总是想把学生往自己框定好的设计上引。这让我们想起张祖庆老师关于公开课的三个隐喻:孔雀开屏、鸬鹚捕鱼、牧童放羊。樊老师的这种状态就像是鸬鹚捕鱼,学生就是那些无奈的鸬鹚。教师提问,犹如渔人下篙。渔人一下篙,学生便纷纷到“水”中去找“鱼”。教师所要问的问题,未必是孩子们真正需要解决的,而且,孩子们在三五秒中便能回答的问题,也不是真正的好问题、真问题。孩子们在课堂上,无非是一次又一次地跳入渔人指定的“水域”,跳下去,跳上来,“嘴”到擒来,周而复始。至于这跳上、跳下,只是一种熟能生巧,和真正的技能无关。张祖庆老师说:“什么时候,我们的课堂能够‘翻转’过来?让鸬鹚自己去找鱼、吃鱼,找不到鱼了,或者吃鱼有困难了,渔人再给予指点、帮忙?变‘命令鸬鹚捕鱼’为‘带着鸬鹚主动捕鱼’,也许,我们的课堂会发生一些本质的变化。”
车爽老师谈到了教材解读,她说要把一篇文章解读透彻,需要博览群书,头脑里积累的东西多了,在解读教材的时候就会发现的越多,生成的越多,给予孩子的也越多。她说要深度解读教材也是有方法的。张祖庆老师也说:“文本教学解读功夫,是语文教师极为重要的基本功。文学作品解读的基本功,除了靠大量高品位的文学阅读,在反复阅读中潜移默化、逐步提升之外,其实也是有门道的。找到这样的门道,就找到了打开文学大门的钥匙。”他认为文学文本教学解读,有这样三把重要的钥匙:抓文本矛盾处,抓文本反复处,抓文本易被忽略处。
赵珺老师谈到她两次大比武都没有被评上,从表面上她失败了,但是从教材的解读和拓展上,她却收获了很多。赵老师这种豁达乐观的心态让读伴儿们心生敬意。张祖庆老师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也经受过这样的挫折,他是这样积极迎对的:我不甘心。于是,一边继续观摩别人的阅读课,从名家实录中借鉴经验,一边潜心研读理论著作,试图从王荣生、王尚文、潘新和等诸多名家的理论以及前辈名师的实践智慧中汲取力量。祝愿赵老师以名师为榜样,在下次的大比武中收获成功。
李玲老师说,读了这本书,她最大的收获就是明白了:阅读、阅读、再阅读。她表示要通过不断地阅读丰盈自己的精神世界,让自己在课堂上游刃有余,课堂智慧的生成手到擒来,能设计出像张祖庆老师的《致地球新生儿的一封信》这样一节信息量大,很有新意的课。李玲老师还以一首小诗表达了自己的读书感悟。
致《给青年教师的36条成长建议》
李玲
你是一束光,
一束照亮迷茫教师前行道路的光。
追光而行,
渐渐懂得
每一次疼痛,
都是生长的希望。
追光而行,
渐渐懂得
要实现从菜鸟教师到骨干教师的飞跃,
需斗志昂扬地迈向明亮的方向:模仿、阅读、勤学、多问。
追光而行,
渐渐懂得
一节好的课堂,
应该是疏密相间、动静相宜的。
追光而行,
渐渐懂得
能说会写是明师的必修课,
修炼语言、积极写作,刻不容缓。
追光而行,
渐渐懂得
成长不是一瞬间的事,
而是一辈子的事。
你是一束光,
一束帮助教师实现自我成长的光。
黄玉娟老师用精练的语言总结了自己阅读这本书的感受:“青年教师要有‘五识’‘五味’‘四想’。”即有常识,有知识,有见识,有胆识,懂赏识;师之品味,师之人情味,师之生活味,师之书卷味,师之韵味;想学生所想,想学生所难,想学生所乐,想学生所忘。
阅读,让老师们在仰望星空的同时没有忘记脚踩大地,我们在书中与每一位智者对话,关上书与每一个读伴儿交流,闭上眼与自己沟通……静静聆听生命拔节的声音,成就最美的师生共学样态。
撰稿人:李玲
审核人:车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