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落实“双减”政策,切实提升育人水平,自2021年10月25日起,棠湖中学实验学校(东区)开展了为期两周的课堂教学大比武,围绕实施“轻负高效”的深度教学,开展主题教研,深化课堂改革,统筹推进“双减”工作落地。
此次比武活动以学科组为单位,学校语文教研组、数学教研组和综合教研组共14位老师参与,按照研、讲、听、评四个环节层层深入,在增强对“双减”政策的实践性把握中,促进整个教学团队的专业成长。
以赛促研
——开启一场减负强能的大学习
落实“双减”,政策学习是关键。各学科组采用组长领学、集体组学、视频辅学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双减”背景下深度教学理论专题学习,加深对“双减”政策的了解与深度教学的理解,助力打造深度高效的棠实东区“智慧课堂”。
教学的魂在课堂,根在教材。参赛教师根据深度教学的要求,结合“双减”主题,反复研读课标、教参,准确分析学情,精心设计教案,各个备课组集思广益、展开研讨,群策群力、进行磨课。
课堂检验
——经历一番教学改革的新探索
“双减”落地,课堂先行。赛课环节,参赛教师们倾力呈现了一堂堂亮点纷呈的精品课。
语文组
张蓝丹老师执教的《四季》,既注重阅读积累,又注重表达引导,给予学生足够的机会进行自我展示,帮助孩子们在学习中感受万物的可爱,读懂四季的美好。
魏铭老师执教的《江南》,注重集中与分散结合,理解与模仿结合,看图与表达结合,朗读与积累结合,从课堂教学到板书设计都氤氲着浓浓的诗意,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学有所得。
杨熠老师执教的《秋天》,紧密结合学生学情,灵活渗透多种识字方法,把情境朗读贯穿其中,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充满激情的讲解,让孩子们学起来兴趣盎然。
陈晓雨老师执教的《小小的船》,彰显学习情境,巧用语言材料,积累词语生字,丰富想象读文,引导孩子们在“美丽的夜空”这一情境中达成积累与想象的学习目标。
罗思思老师执教的《秋天》,注重学生课堂习惯的培养和书写教学方法引领,创意设计评价方式,以朗读为主线整合知识点和情绪点,引导孩子们学过一课、习得一文、悟出一情。
数学组
王贞祺老师执教的《乘车》,注重用“全景式数学教学”引导学生,精心解读生活场景中的数学知识,在快乐的课堂氛围中引导学生收获更开阔的数学视野。
郭去非老师执教的《前后》,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探索的创造性,引导孩子们在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中碰撞思想火花,培养独立的思考习惯和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苏寰老师执教的《左右》,抓住方位的本质深入浅出,设计多个互动体验环节,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让孩子们自主去发现方位关系中蕴含的奥妙。
综合组
苗凡老师执教的《活力跳绳》,巧用自编动感绳操进行律动热身,利用小组合作练习,由浅入深使动作连贯、熟练,使学生轻松掌握单摇跳绳的方法。
任超老师执教的《超人跳远》,通过讲解、练习、指导和游戏4个环节,引导学生掌握立定跳远的动作要领,发展学生腿部力量和协调能力。
古樊老师执教的《其多列》,坚持音乐审美与音乐实践并重,在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哈尼族民歌特点基础上,教会学生用歌声表达欢快的情绪。
凌莉老师执教的《Is it a dog?》,通过有趣的活动、游戏和图文解码,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中,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拓宽了学生学习英语的思维和运用英语的能力。
李顺兰老师执教的《It’s red》,采取“以人为本,以学促教”的教学原则,通过教师有序地导、生动活泼的启发教学,激发学生积极地参与、体验、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了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信心。
黄张欣老师执教的《有趣的勺子》,运用游戏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用微课的形式示范作画,引导学生充分施展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才能。
交流共进
——收获一份专业精进的幸福感
教以共进、研以致远。赛后,学校负责人郑祥、段旭组织全体教师对比武情况进行复盘总结,邀请成都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双流区名师工作室导师罗莉老师、双流区学科带头人、棠湖小学教育集团研学会导师唐琦老师、棠湖小学英语教研组长张泽英老师,一起对比武情况做了精彩点评,对于赛课老师的出色表现给予了高度赞扬,鼓励他们进一步探寻“双减”背景下深度教学的策略方法,创造更多的实践成果。
语文教学要让孩子在情境中学习,有情趣、有乐趣;数学教学要还原于生活,把一个个孤立抽象的算式演绎成生动有趣的教学案例;英语教学要以亲切的沟通能力构建起融洽互动的师生关系;体育教学要多采取有趣、规范的辅助活动激发孩子们的兴趣;美术教学要注重建立多样性的评价机制,浓厚耳濡目染的学习氛围;音乐教学要凸显音乐课堂,在实践体会中加深乐理认知和审美熏陶……最后,学校负责人郑祥、段旭细致分析每一堂课,结合自身研究积累,逐一进行点拨讲评,把读懂“双减”、实施深度教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体悟引向了更深处,全体教师获益匪浅。
登高瞭望,方知远山长。初心不渝更需再出发。棠实东区的教师团队将以此次赛课比武为新起点,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用更高水平的教学服务构建轻负高效、特色鲜明的“智慧课堂”。
图文:郭去非、罗思思
审核:黄张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