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课堂 理与情的平衡——记东二语文教研

作者:余秋红 来源:东升二中 发布时间:2017-10-17 09:13 阅读次数:1180

2017年10月13日星期五上午,东升二中的录播室里闪耀着教师和学生们的智慧火花——两位富于智性魅力的语文老师分别开展了两堂发人深思的教研课。尚老师和卢老师分别执教九年级和八年级,巧合的是尚老师讲授的篇目恰恰是需要学生具有理性思维能力的议论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卢老师讲授的篇目是著名作家汪曾祺的抒情性散文《昆明的雨》,而这又更需要学生对文章情源、情脉的把握。

0 (5)

两位老师给我们带来的截然不同的两堂课,也正探讨了不同体裁的文章所应有的解读方法,引发了我校全体语文老师的深思和激烈的讨论。可见,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情与理的把握和平衡也正是老师们深以为恼的问题。

尚老师的课堂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课堂甫始便是各学习小组的学习成果汇报,可见尚老师和同学们在课下已经做了许多准备工作。各小组的发言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并提出了各自在学习文章过程中存在的疑惑,后面的小组又针对上一小组提出的问题做出点评和解答,并又再提出自己的新疑惑。

最后尚老师整合各个小组观点,明确了文章的论点、分论点、论据以及论证方法等问题,并针对学生提出的不能解答的困惑进行了探究性地解答。尚老师的整个课堂中不断迸发出激烈的智慧光芒,可谓真正体现了“带着问题去学习”的教学思路,大大提升了学生们的理性思辨能力。

0 (3)

0 (9)

0 (7)

0 (6)

卢老师的课堂则给我们做了一个“有情有味”的教学示范。鉴于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卢老师将课堂的教学重心放在“读”上面,并引导学生去读出文章的情味来,同时又能很好地掌握抒情性散文的阅读方法。

卢老师的整个课堂按照“寻情物”、“探情脉”、“读作者”、“读自己”的教学思路将学生的阅读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一一落实,步步深入。学生不仅要在书中文章中读出“情”来,还要在补充的文章中读出汪氏散文的风格来,更要读出汪曾祺的人格与志趣,最后才是读出学生自己的体味来。

0 (1)

0

最后是何老师对两位老师的点评。何老师高度赞扬了两位老师对教材文本把握十分到位,这显示出两位老师的语文功底是十分扎实的。同时,何老师提出语文课堂不论形式如何变幻,最终都应当落脚到文本的解读上来。她认为深入而准确的文本解读才是语文课能上出“语文味”的根本,文学文本就应当以文学的方式去解读,让学生把思考的重心落在文本本身,而不应过多地将语文课变成开放性的文化课甚至社会课。

何老师的点评和观点引起了在座老师们的共鸣,在现今不断倡导语文教学的新意的趋势下,文本本身的解读似乎反而被忽略了,使得文本变成了课堂教学的引子,这是颇为令人遗憾的。

在此后的讨论过程中,老师们都各抒己见,并表示自己在这样的备课、磨课、听课、评课的过程中获得了新的启发。同时,老师们也表示十分欢迎各位专家莅临我校,给予我们更多的指导,使我们东升二中把在教学上始终以课堂为本、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落实得更好。

0

0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