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入杏坛 棠中论短长——记双流区地理名师工作室活动

作者:胡娜 来源:棠湖中学 发布时间:2018-10-22 11:17 阅读次数:537

10月19日早上,秋风送爽时节,刘光文地理名师工作室活动准时在棠湖中学开展。陈文老师和孟海军老师围绕《大气受热过程》给工作室成员带来两节精彩的展示课。

首先展示公开课的是陈文老师。依据课标,陈文老师制定的教学目标有两条: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2.结合实例,分析大气的保温作用。陈老师采取“总——分”开篇明义地导入大气受热过程,通过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填空,直截了当地解决大气受热过程问题。随后,他开始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各个环节一一予以讲解,并且注重引入现实生活中与大气受热过程有关的现象予以解读。课程的整体思路如下:大气受热过程的内涵——运用大气受热过程解释相关现象——大气受热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作用及意义——大气的保温作用——运用大气保温作用解释相关现象——总结。

孟海军老师则以《大气的热力作用》为题,展示了他的课。相比较于陈文老师,孟老师的课题切入口更小。他将目光聚焦于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这两个问题上,着力于原理方向的讲解。依据课标,他制定的教学目标有两条:1.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2.通过与月球对比,分析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孟老师采取“分——总”的问题式教学,以地球月球的对比贯穿始终,围绕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开展教学。他的课程整体思路如下:地球表面的热量来源——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及意义——地球月球案例对比讲解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及意义——地球月球案例对比讲解保温作用——总结。

在随后的评课环节中,听课老师充分肯定了两位老师授课的优点,但更多的是提出了不足及改进的建议。

针对陈文老师:1.整节课设计的内容过多,导致课内教师显得匆忙,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活动,而是推着学生往前走;2.课堂内对学生的关注不够,学生在回答时出现了错误答案(如“大部分太阳辐射被大气吸收”),教师没能及时纠正;3.部分问题设置过难,针对“指出大气受热过程中,哪些因素会影响大气增温,并说明理由”这个问题,没有给学生相应的材料分析,学生普遍不能回答这个问题。

针对孟海军老师:1.部分问题用词有优化空间,比如“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会对地球产生哪些影响”这个问题,限定不够严密,学生有非常大的发挥空间;“对地球的影响”可以是对地球上生物的影响,也可以是对地球上大气的影响,不利于学生答题;2.整堂课聚焦于原理的讲解,同现实生活联系不多,可以适度增加相关现象的案例。

《大气的受热过程》作为地理学科中非常基础且具有现实意义的一部分内容,它直接关系到地理科学研究的永恒命题——能量交换。如何从能量交换的视角研究热量在太阳、地面、大气三者间的转移过程,这对每个地理老师来说都是一个难点。今天的这次活动,给每位参与者都带来了收获和思考,愿大家能在未来的教育教学中有所虑,有所得。

图片3

图片4

图片1